新闻中心

新能源发展进入关键节点

2024-07-22 00:42: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24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规模将再超3亿千瓦。到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左右,首次超过煤电,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0%左右。

  2023年底,位于陕西省府谷县的奕辰光伏电站共计25万千瓦光伏并网发电。至此,西北地区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1亿千瓦,占比超50%,西北电网也成为我国首个新能源为发电装机主体电源的区域电网。

  “新能源绿电不仅点亮西北,泛亚电竞APP更输送至全国各地,服务全国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调度控制中心主任马晓伟介绍,西北电网已连续7年实现新能源发电量、利用率和发电占比“三提升”。截至去年底,西北电网已累计送出近4000亿千瓦时绿电,实现了每发4千瓦时电中就有1千瓦时来自新能源的目标,绿电不仅惠及本地,更源源不断输送到华东、华北等地。

  过去一年,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整体提速。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3.9%,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

  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始终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第一批已建成并网超4500万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准超过5000万千瓦,正在陆续开工建设。2023年,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比重达78.8%,成为新增装机绝对主体。全国并网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规模从2022年底的7.6亿千瓦,增至2023年底的10.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

  按照目前新能源装机速度,今年内,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有望首次超过煤电装机。新能源跃升式发展,在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也给电力系统稳定安全和电量消纳带来较大挑战。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表示,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电力电子装置在源网荷储等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呈现显著电力电子化趋势,功角、电压、频率等系统稳定问题突出。同时,受自然条件限制,可再生能源供给将呈现更大程度间歇性和波动性,风力骤减、干旱等极端天气发生,会造成可再生能源出力大幅下降。电力设施安全、供电保障能力、系统稳定运行、新能源消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充电、抬杆、照明……3月27日晚,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学林街的一座5G光储充一体化停车楼迎来了用电高峰,夜晚光伏不发电,停车楼里的储能系统正源源不断提供着电能。“针对建设新能源的工业区、大型企业、学校等公共建筑,我们通过向用户提供合理的储能配置建议方案,既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又能削峰填谷,保障电网平稳运行。”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丁晓良介绍,在嘉兴海宁地区,公司已建成储能容量11.48万千瓦。

  促进新能源高比例并网消纳是项系统工程。杨昆建议,要合理布局支撑性调节性煤电,适度布局调峰气电,大力推进流域龙头水电站建设,推动既有水电扩机增容及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改造。积极推进新型储能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不断增强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

  “随着新能源装机持续攀升,如何有效消纳绿电确实是个挑战。”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双碳产业合作分会主任黄少中表示,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包括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分布式发电和就地消纳、发展储能技术、加强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以及提升需求侧管理水平等。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在装机年均增长26%的条件下,利用率连续5年保持95%以上,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但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进一步扩大,保持高水平消纳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味追求高比例消纳并非良策。

  从全球范围看,在新能源发电渗透率提高的同时,弃电率呈上升态势,成为客观规律。欧美国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新能源弃电,2020年风电弃电率普遍处于3%至11%区间。有关研究认为,新能源发电渗透率临界点大致在30%至40%区间,临界值之内弃电率普遍不高,超过临界值弃电率将显著提升。

  事实上,新能源利用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在一定发展阶段和数值之上,新能源利用率的每一步提高,都要付出巨大的消纳成本,社会用能成本也会因此提升,新能源发展规模也将受限。国际上已有学者提出新能源“经济弃电”概念,即避免尖峰时刻消纳新能源产生的超额成本。

  在新能源高渗透率情景下,保持合理利用水平是经济且必要的。早在2021年3月,国新办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上,时任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在回应如何保障新能源消纳问题时,就提到“要科学制定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目标”这一举措。

  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正式提出,到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和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和18%左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专家建议,新能源合理利用率与新能源电量渗透率相关,要在明确全国整体利用率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省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以提升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为导向,差异化设置各省利用率目标,不搞“齐步走”。同时,定期滚动测算发布各省预期利用率,科学引导新能源发电企业投资,避免资源浪费。(王轶辰)

  这项计划经济实惠且可行,将使人们能够保护最濒危的物种免于灭绝,为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保障。这些“保护要务区”,其实非常接近目前已在受保护的区域,这意味着它们很容易被纳入现有保护区,或较容易找到其他保护濒危物种的方法。

  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系尤力教授团队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首次在强相互作用的室温里德堡气体中,观测到了持续稳定的“时间晶体”信号。

  超导体因巨大应用潜力备受关注,寻找新型高温超导体是科学界孜孜以求的目标。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系赵俊教授团队利用高压光学浮区技术成功生长了三层镍氧化物,

  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除了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嫦娥六号十足的“国际范儿”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塑形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风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铸魂则要注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繁荣乡村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7日,西北首个集风、光、储、充、放及客户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充电示范中心正式投运并对外运营。

  优良的早稻品种,对于提升种植效益、稳定双季稻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近日举行现场观摩研讨会,推动新品种新技术与种业公司对接,促进产业发展。届全国早稻新品种新技术观摩研讨会近日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召开。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开发出一系列基因编辑、代谢调控、网络优化的工具,可以从不同层面来修饰、调控底盘细胞的性能。2023年,基于嗜盐菌的开发利用和“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对业界的贡献,国际代谢工程学会授予陈国强“国际代谢工程奖”。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数字育种、智慧农机、智慧农场等数字化生产模式遍地开花;农村电商蓬勃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工匠型人才。泛亚电竞APP工匠型人才需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还应具备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理解、使用、交互和创新等数字素养。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我们要牢牢抓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发现243信号”“243信号跟踪正常”……在航天员“回家”时,这些关键节点信息指令的发出,泛亚电竞APP意味着我们研发的定向仪系列产品精准发现了航天员位置。

  我们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壁画。许多壁画已经存在上千年,经过时间的磨砺,如今它们的模样往往是“千疮百孔”。面对这些脆弱的文物,既要做好保护,又要做好“医治”,难度可想而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天技术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从遥远的太空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从提升农业效率到改进环境监测技术,从优化交通出行到革新医疗技术,航天科技正以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的方式,

  囿于时间与空间,遥感影像通常只能捕捉到部分信息。科研人员需要通过这些信息去反演一个全过程模态,即将遥感数据转变为人们实际需要的地表各种特性参数,但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我们的车铣复合机床经过你们优化后,性能有了很大提升,销量同比增长30%。”日前,在浙江省台州市东部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经理赵小刚兴致勃勃地带着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武建伟一边参观,

  7月15日,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中央企业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北京成立。在《桥梁工程——从浅海走向深海》报告中,张喜刚透露,针对未来单跨1500米的斜拉桥和3000米左右的悬索桥,相关团队已开始研究适用于水深接近100米的新型复合技术。

  7月10日,记者从中国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农学院李林教授团队和中国香港李氏集团Sun Crops农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尼日利亚花生复兴计划”合作协议。

  一种可能在早期地球浅水区繁衍生息的复杂微生物,可能是今天所有生命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为了像Martin一样探索LUCA的生活方式,Moody研究小组追踪了350种细菌和350种古细菌的57个“标记”基因,以构建一棵生命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