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能源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
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前三季度全国能源形势。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在会上表示,前三季度,全国能源消费持续增长,供给保持较高水平,能源供需总体平稳,价格总体处于合理区间,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
数据显示,1—9月份,全国生产原煤34.4亿吨,同比增长3.0%;生产原油15672万吨,同比增长1.9%;生产天然气17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4%;发电量662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
“前三季度,全国能源保供有力有效。”董万成介绍,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圆满完成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日发电量三创历史新高。强化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推动全国统调电厂电煤库存持续保持近2亿吨的历史高位水平。生产生活用油市场供应充足。地下储气库注气按计划实施,将为采暖季天然气供应保障提供有效支撑。
“从目前所掌握的最新数据看,迎峰度冬电力保供总体有保障,局部面临一定压力。”国家能源局新闻发言人张星介绍,预计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但是西北、华东、西南、南方区域的部分省份电力保供压力较大,其中云南存在一定电量缺口,蒙西可能存在一定电力缺口。此外,极端天气、主要流域来水和部分地区燃料保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我们将提早谋划部署,多措并举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张星说,将持续强化电力供需监测和分析;保障煤炭产量维持高位,特别是云南等地增加高热值电煤供应;指导电力企业优化水库蓄水,做好设备运维检修,保障度冬期间机组顶峰能力;做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确保泛亚电竞平台民生和重点用户用电。
今年前8月,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0.7%,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和活力。董万成介绍,总体上看,能源投资建设呈现几方面特点——
全国能源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能源领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有力有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9.3%、22.3%、22.1%。分层级看,国家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省级及以下项目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增势良好。前8个月,非化石能源重点项目投资在全国能源总投资中的比重超过四成。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过3500亿元,其中湖北、广东、云南、新疆4个省(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200%。
能源网络基础设施投资稳步释放。金上—湖北、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推进,张北—胜利、宁夏—湖南、哈密—重庆3项新开工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加快形成有效投资。油气骨干管网建设和互联互通持续加强。
能源新业态投资加快释放。综合能源投资完成额快速增长,新疆、青海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全面推进。湖南、甘肃、新疆电化学储能项目投资加快释放。东中部地区公共充电桩布局持续推进。
看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72亿千瓦,同比增长93%,占新增装机的76%。其中,水电新增装机788万千瓦,风电新增装机3348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289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07万千瓦。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约13.84亿千瓦,同比增长20%,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9.6%,已超过火电装机。
看可再生能源发电情况。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超过同期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开工,第二批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已正式印发实施。同时,大力推进农村风电光伏、海上风电发展。加快常规水电、抽水蓄能重点工程建设。”董万成说。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炼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绿色”放在了突出位置。“绿色发展是炼业落实‘双碳’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说,国家能源局将适时组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能效在基准水平以下炼油企业的能效管理,鼓励引导相关企业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提升能效;研究汇编炼业节能降碳典型案例,供行业企业共享,引导鼓励企业间相互学习借鉴绿色发展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而促进炼业进一步实现绿色创新发展。(廖睿灵)
7月9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该校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近日顺利完成深海试验航次。这是国内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首次在4000米以深海底开展深海矿产资源试开采试验,验证了“开拓二号”技术性能已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从国家药监局获悉,我国持续实施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等高端、创新领域标准研制,着力填补创新领域标准空白。
“然而,如何针对应用场景的需求,实现大片段基因尺度DNA在基因组的高效精准整合,仍然是整个基因工程领域亟须突破的难题。该工具能够高效精准整合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中大片段基因,成功实现了以RNA为媒介的功能基因在多种哺乳动物基因组的精准写入。
记者从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中心获悉,7月9日,第十七届马塞尔·格罗斯曼奖个人奖由该中心授予“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以表彰其领导最灵敏射电望远镜项目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而加强基础研究,增加经费投入是关键。在空间科学领域,“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
9日,应急管理部组织视频调度会,连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管理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局,分析研判近期强降雨及洪水发展形势,针对性部署当前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面对发展和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既关乎民族永续发展,也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拔尖计划”最早于2009年由教育部、中央组织部、财政部联合启动,旨在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助力学生成长为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
一个优秀的科创人才,仅仅拥有科学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培养科创人才的关键在于锻造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个性化的兴趣与人格。
7月7日晚10点,长沙理工大学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内灯火通明。实验室主任蒋昌波正带领科研团队紧盯着实验室内智慧洞庭信息化平台上的数据,不时做着演算和记录。
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并于8日发布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供相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发射升空仅2周的中法天文卫星(SVOM,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经过在轨测试,卫星平台工作正常,并与地面40多个甚高频(VHF)快速通信站建立了实时连接,中法双方四台有效载荷均已完成开机测试。
对全球10亿人来说,头痛、恶心、视力模糊和持续数天的疲劳可能会使他们变得虚弱。”论文通讯作者、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神经科学家Maiken Nedergaard说:“偏头痛实际上是有保护作用的,因为它告诉人们需要休息、恢复和睡眠。
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获悉:由全国饮食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饭店协会牵头制定的《中央厨房 建设要求》《中央厨房 运营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近日获批发布,10月1日起实施。
《通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依法开展的地质勘查工作,执行更加严格的绿色勘查标准和要求。各级自然资源、林草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申请地质勘查临时使用或占用林地、草原、湿地等的审核审批和复垦监管,加强部门间审批协作联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审批进度,更好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内地质勘查项目落地。
进入夏季后,天气变得炎热,人们倾向于前往游泳场所或待在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场所内活动。专家提示,在这些场所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避免相关疾病发生。
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团队报告了一种解码“材料基因组”的新方法。至关重要的是,SRO提供了详细的原子级蓝图,增强了人们对材料行为的计算模拟、建模和最终预测的能力。
7月1日,载誉归来的李德仁院士在武汉大学作了名为《爱我中华,科技报国》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号召全校师生以李德仁院士为榜样,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尝试用AI查资料、润色句子,甚至用AI文。作为国内第一批尝试“用AI检测AI”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与知网合作,开发了“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专门用于检测本校2024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使用AI生成的情况。
海草床贮存碳的效率比森林高90倍,具有水质净化和调控功能,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仲夏时节,漫步在黄渤海海域近岸,可见成片盛开着花朵的海草床。要想恢复“海底草原”,亟待加强保护,如建立保护区;也需开展生态修复,即“海底种草”。